把握发展大势 坚定中国信心
日期:2015-07-29 09:34
----学习总书记吉林调研讲话精神 信心坚定方向,信心激发力量。“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和运行态势总体是好的”“经济发展前景仍然广阔,对此一定要有信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调研期间召开的座谈会上,深刻分析了当前经济形势,发出了长期向好、前景看好的中国声音,为做好下一步工作指明了奋斗方向、提供了思想动力。 “这些积极数据确认了中国经济企稳的初步迹象”,前不久,国家统计局公布上半年主要经济数据,引起广泛关注。总体看,这是一份可圈可点的中国经济“年中答卷”。据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主要指标逐步回暖,呈现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的积极发展态势。 尽管一些机构称之为“出乎预料”,但这份来之不易的发展答卷,却以扎扎实实的数据与事实,向世人展现着中国经济的强劲脉搏,诠释着稳中求进、稳中有为的发展自信。 观大势才能识大局,识大局才能谋大事。一个不错的增长速度背后,是新增就业完成全年目标的71.8%,是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继续跑赢GDP,是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5.9%,是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主要指标的普遍回暖。基本面企稳向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质量不断提升,正为“中国信心”构筑越来越有力的现实支撑。 但稳中向好,并不意味着高枕无忧。稳中向好的经济走势印证着中国信心,也折射出发展的深刻转型。应当清醒看到,当前经济回稳基础并不牢固,我国经济发展形势愈加复杂。向外看,世界经济复苏不确定性犹在,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影响不可忽视;向内看,“三期叠加”之下,“两难”问题增多,增长动力和下行压力并存,新旧动力转换还比较艰难,市场需求总体依然不振,结构调整阵痛仍会持续。巩固好势头,延续好态势,依然需要再接再厉,付出更大努力。 面对前路漫漫,一些人可能心存焦虑。其实,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问题,短期看可能是严峻的,需要认真对待,但如果用历史的眼光、政治的眼光,把短期、中期、长期结合起来看,这些问题不过是阶段性的现象,只要把握好,完全可以平稳解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的基本特质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这四个“没有变”,深刻分析、准确研判了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总体特征,是我们辨明发展大势、增强发展自信的客观依据。而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必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把握这样的发展大逻辑放眼未来,我们拥有充满“中国信心”的巨大底气,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正与信息化加速融合,不断创造新动力;全社会创新创业的“创时代”来临,不断激发新活力;“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等区域战略稳步推进,不断拓展新空间。我们拥有充满“中国信心”的澎湃动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经济社会长期发展注入动力、夯实基础,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制度支撑,让发展拥有了更大的机遇和更广阔的前景。正所谓潜力深厚,未来走势可期;行稳致远,发展前景光明;乘风破浪,何惧中流击水。 “中国经济韧性十足,完全可抵御经济结构再平衡过程当中出现的经济波动。”俄罗斯科学院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研究所首席研究员阿丰采夫如是说。“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从‘量的扩大’向‘质的提高’的重要转折期。”这是日本国际贸易投资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江原规由作出的判断。“虽慢,但更好。中国经济正由数量型增长转向质量型增长。”一位德国的中国问题专家这样认为。国际上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日益看好中国,我们更没有理由看空自己。 事非经过不知难。多年来,我国经济就是在一次次闯关夺隘中发展壮大的。实现“十二五”圆满收官,为“十三五”开局奠定良好基础,事关发展全局。我们既要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发展自信,又要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更加注重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在稳增长、促改革上再鼓一把劲,在增活力、强动力上再添一把柴,在调结构、惠民生上再加一把力。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多干少不一样,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关键靠各级领导班子带领干部群众共同奋斗。不断提振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不断增强改革落地能力,我们就能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在吉林调研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海兰江畔稻花香”所描绘的地方,和乡亲们一起谋划丰收的年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把信心化为干劲,让汗水孕育果实,攻坚克难不松劲,改革开放不停顿,我们就一定能让中国经济的列车跑得更加稳健有力,昂首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明天,书写更加精彩的中国故事。 |